记者观察网山西11月10日电(杨晶 通讯员 董晓丹)“原来课本里的混凝、沉淀、消毒,真能让浊水变清泉!”近日,运城市盐湖区第十实验学校初三年级师生走进盐湖区解州镇生活污水处理站与解州净水厂,开展“从浊水到清泉——揭秘自来水的化学净化之旅”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们通过实地探访、直观观摩与互动问答,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鲜活实践,深刻体会到科学原理在民生保障中的实际价值。

“大家看,粗格栅就像‘大筛子’,能把污水里的塑料袋、树枝等大块杂质先筛出来!”在解州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工作人员带领学生们沿着处理流程,依次参观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生物反应池等核心单元。讲解员结合设备运行场景,用通俗语言拆解每一环节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了生物反应池中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沉淀池中悬浮颗粒沉降等过程背后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们直观看到污水从浑浊发黑到清澈透明的转变。

随后,师生们来到解州净水厂,实地观摩原水变自来水的完整净化流程。从取水泵房抽取的黄河原水,先进入混凝池加入药剂形成絮状物,再通过沉淀池沉降杂质,经滤池过滤后,最后在消毒池用氯气杀灭细菌,最终成为合格自来水。技术人员全程同步讲解,针对“为什么要加混凝剂”“过滤层用什么材料”“消毒后会不会有残留”等学生们关心的问题,结合化学方程式逐一解答,让课本上的“水的净化”章节变得可感可触。
“每一滴清水都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一方污水净化都要消耗不少资源,以后我会和家人一起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学生杨子汐参观后深有感触地说。
“初三化学中‘水的净化’‘污水处理’等知识点比较抽象,单靠课本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盐湖区第十实验学校教师张梦玲介绍,随着教材新增相关章节,学校化学组特意设计问题清单,组织此次实地研学,“在水厂,学生们能直观看到浑浊原水变成直饮水的全过程,把课本上的图表变成可感知的流程,让化学不再是‘纸上谈兵’。”
此次活动是学校践行“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盐湖区第十实验学校副校长柴晓萍表示:“带着学生走进水厂,既是一次‘行走的课堂’,也是学科教学的延伸。未来,学校会持续搭建更多‘走出校园、对接社会’的研学平台,让知识链接生活实际,让成长扎根实践土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从污水处理站到净水厂,一场沉浸式研学让化学知识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盐湖区第十实验学校以实践为桥,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知识、在体验中学会珍惜,为素质教育写下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