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5月7日电(记者 关俊龙 见习记者 杨晶)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历年来,在盐湖这片沃土上,一代又一代干部职工披荆斩棘,接续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发展基础;现如今,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践行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围绕“3133”发展思路,一以贯之聚力十大工程,久久为功办好十件实事,奋力实现盐湖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
区政府资料陈列馆用老照片、老物件,钩织成一幅客观真实的盐湖画卷,同时致力于挖掘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还原历史原貌,厘清发展脉络,激励广大盐湖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投身幸福盐湖建设的伟大征程。今天带您一道走进陈列馆2020盐湖故事之一——《硝烟散尽时 英雄不能忘》。
硝烟散尽时 英雄不能忘
----区政府陈列馆里的抗疫史
2020年注定不平凡,新冠肺炎的暴发扰乱了正常的开篇节奏。在这场考验世界各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抗疫大战中,全国人民在总书记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上下一心,经受住了这场大考,疫情蔓延态势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中国力量让全世界刷新认知。
时间过得飞快,距武汉解封已过去一个月,昔日繁华一点点地回来了,生机勃勃的中国正在按下“快进键”。时间又过得很慢,回想起抗疫期间在新桥社区战斗的日子,恍如隔世。可那一多月时间里收获的启发和感动仍然历历在目,激励着我、振奋着我们。
包联社区有一位老干部,是曾任运城市防疫站站长的张文吉同志。我们将他请至区政府陈列馆,由他介绍,我们结识了一批卫生防疫老干部及后代,通过查阅史料、实地采访、聆听追述,盐湖五百年来艰苦卓绝的抗疫史在我们眼前徐徐铺开,复刻了一心为民的英雄事迹,感慨了回天无力的悲怆,重温了人定胜天的感动。在一代又一代盐湖儿女的顽强抗争下,苦难的土壤上终于开出了绝美的花朵,带来了我们今天应该倍加珍惜的幸福生活。
从黑眚伤人开始
眚的出现,常常伴随着重大天灾人祸。从汉代到清朝中叶,一种嗜血的不明妖异笼罩了中华大地将近两千年,无数人为之离奇丧命,它曾进入皇宫,它曾改变历史,我国几乎每一个省份都有它的血腥记录。93版运城地方志《防疫史》开篇记载,五百年至今,运城历史上重大疫病灾害:
1、1532年,安邑黑眚(即眼病)伤人,疾忽如风,虽密室无不至,至则皆昏迷,被伤即出黄水。
2、1586--1587年,大疫,头项肿,死亡相望,安邑特灾。
3、1611年,大疫,体发斑疹,死者不可胜数,安邑大灾。
4、1618年,大疫,死亡相继,安邑特灾,解州特灾。
5、1692年,夏疫盛行,死人很多,安邑大灾,解州小灾。
6、1877年秋,大疫,死于霍乱、天花、鼠疫者众多。据清光绪四年(1888年)调查,安邑原有17万人,减少10万余人。
7、1930—1931年,霍乱猖獗,安邑、解州死者甚多。
8、1932年,虎疫流行,伤人无数,一时棺木为之一空,席葬者甚众。
9、1957年,患麻疹者1830人,死亡43人;患乙型脑炎者109人,死亡47人。
10、1959年,患百日咳者1565人,死亡8人;患麻疹患者4125人,死亡70人;患痢疾者1249人,死亡7人。
11、196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严重发生,患者606人,死亡44人。
12、1970年,发生麻疹1243例,死亡21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51例,死亡7人。
根据1951-1990年运城地方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直到1981年传染病发950例,病死22人之后至今,我区的病死亡数逐步在个位数至归零。
河东无命遇阎罗
灾疫相伴相生,大疫之后必有大灾,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清光绪二年,即1876年,北方地区连续三年大旱,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相关记载,“晋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口之多,树皮草根之可食者,莫不饭茹殆尽。且多掘观音白泥以充饥者,苟延一息之残喘,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灾情过后,疫气横行,数百万百姓丧命于此次的灾疫中。据统计,1876年全省总人口为1716.9万,到灾后的1880年全省人口剩下882.7万,人口损失为818.3万,损失率达47.7%。人口死亡最多的是晋西南地区,损失率达67.6%;最惨烈的是蒲州府,人口损失达75%以上”。
一些地方的官员也在这次的灾疫中死去,山西巡抚曾国荃向清廷奏报:“知州陈世纶、赵城县知县刘祥瀚,办理赈务“积劳病故”, 该故员等自上年抗旱以来, 朝夕祈祷雨泽, 地方既已成灾, 周历乡村, 逐庙履勘,清查户口, 劝捐筹赈。凡属可以救民之事, 莫不竭力尽心, 茹苦忍饥, 冲风冒雪, 精神因之消耗。今年疫气流行, 该员等不避艰难, 驰逐郊关, 因而染病, 卧床不起”。两月之后曾国荃又写道:“晋省统府、厅、州、县各班,本仅二百余人,多半殁于差次,率皆无以为殓。”
但此时没落的清王朝已无力赈灾,曾国荃只好向李鸿章、丁日昌等督抚好友寻求援助,也仅筹集到较其他四省多一些的拨粮和赈粮,这对数百万的灾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于是,曾国荃和前工部侍郎阎敬铭无奈奏请清廷批准重开捐税,说白了就是卖官鬻爵。晋商是全国最有名的商帮,商人发了财,买个官,在当时也是一种时尚,山西通过卖官鬻爵得到的捐银高达1029万两,这笔钱才是对山西赈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整个山西在灾荒期间,先后赈济银1300余万两,米200余万石,拯救了600万山西人。但少数官员的贤能,挡不住各级衙门成体系的腐败,用人不当徒费钱财,百姓并未得救,当时有民谣“山西有幸逢曾抚,河东无望遇阎罗”。
江山动荡命如草
民国时代,阎锡山统领的山西和李宗仁统领的广西并称“模范省”,财力雄厚,兵力强盛。当时,阎锡山所创办的西北实业公司资产占全国(东三省除外)国资的70%,但由于军阀混战,常年兵乱,地方政府把大多的财政都充作军费。在自然灾害和疫情发生时,地方政府从未采取过大规模救灾防疫措施,多为个人或商户团体自救。如车盘大户薛士先等,开仓济贫,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赤社村黄萌喜在1927年用自制痘苗(土法制造)逐年接种牛痘,但收效甚微。(下图为洪洞县商会团体赈济灾民)
当时,我区医疗条件极为落后,并无政府国资创办医院,仅有三家民办医院:一是1920年,梁守国、关志清和戈瑞生等人在张家巷内创办的维新医院,这是我区最早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医院,有职工50余人、床位十几张,以门诊为主。二是1930年,天主教修女米娜·本德(荷兰人)和玉斐丽在运城庙背后西端创办的天主堂施医处,有产床20余张,从业人员20余人,主治妇女、儿童疾病。三是1936年,基督徒刘子祥(万荣人)、贺普安(安泽人)自筹资金在路家巷创办的福音医院,有病床30余张,人员20余名,日门诊病者百余人,其医院规模、设备及技术为运城地区首位。
极为讽刺的是在日军侵略运城期间,医院数量、规模、设备和技术力量反而得到增强,1937年设立新华医院和惠晋医院;1938年日军建立同仁医院、陆军医院、铁路医院,专为日伪军政人员和日本侨民服务;1940年胡昌斋(五台人)、白尔斌(陶村人)等人在东大街创办运城首家传染病医院,主治伤害、痢疾等胃肠道传染病。1942年运城9488人注射了霍乱疫苗,8069人注射了伤寒疫苗,1.3万人注射了牛痘疫苗;解县1.7万人注射了霍乱疫苗,3800人注射了牛痘疫苗;安邑5884人注射了霍乱疫苗。1945年,又新设运城医院、群众医院、新生医院,在抗战时代及1947年之前,老百姓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改天换地战瘟神
1948年初,随着晋南地区的解放,新生的太岳三地委领导运城、安邑、解县等各县革命政权,积极复工复查,改善人民生活;三专属建立的政民医院(地区医院前身)迁至运城,1958年兼并福音医院。1948年2月,抗战时期担任太岳军区条西抗日部队战伤主任医师的石济生同志,在盐池景三磷盐厂组建新生医院医疗分院,从学生工人中选拔年青人进行基础卫生技能培训,到院任职,后逐步发展成盐化局职工医院。
运城解放后至1970年期间,解县、安邑县、运城镇相继建立国营卫生院,成立妇幼、职工保健站。1950年成立县防疫股,实行自下而上疫情报告制度。从1951年开始,对3岁以下幼儿进行牛痘疫苗接种。1952年又对3至12岁的幼儿进行接种,1953年增加对13至18岁的青少年进行全面接种,以后年年如此,使天花、霍乱等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
历史进入1956年,血吸虫病感染遍及江南12省市、350个县,患者1000万人,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达1亿,面对困难局面,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各级党委、政府高效组织下,实行党组织、科学家和人们群众高度结合,发挥冲天干劲,大规模开展血防工作,与瘟神作战,仅用两年时间,就基本上根治了血吸虫病。在此期间,即1957年,安邑县、解虞县分别成立防疫站,58年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乡村巡回治疗,加强对甲状腺肿、布鲁氏杆菌、疟疾等传染病进行重点防治,至73年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伤寒等12种传染病死亡数大幅度下降。
1970年运城临汾分专后,从临汾卫校抽调的18名中青教师,在运城西郊一片芦苇丛生的老军营建设运城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生护士人才。从70年代到20世纪末,以陈正、程震山、石济生、柴浩然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中西医名家,不计名利、公布秘方,亲传亲授,大大增强了我区的传染病防治力量,使我区传统的传染病得到基本控制,有的彻底绝迹。
艰难非典狙击战
2003年3月中央两会期间,市防疫站站长张文吉到省卫生厅办事,听防疫处的同志告知他,“咱们山西省有位女传染病人转到北京某医院治疗,卫生部通知咱们派车接回在本地治疗”。后来事情的演变,官方报道是因隐瞒疫情,中央行政问责免去卫生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长孟学农职务。
山西已有非典病人,事关重大,作为“运城非典吹哨第一人”张文吉站长返运后立即向市卫生局周迎、李起炎等相关领导做了汇报。4月7日,成立市卫生局防控非典指挥部,制定预防控制非典工作预案。4月17日,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防控领导组,发布全市防控工作预案,市领导黄有泉、王守祯、唐大雄、吴菊仙等密集到各重要节点调研,推动各项防控工作紧张有序开展。4月19日,市传染病医院的两个发烧病人病情严重,市区两级卫生部门负责人、防病专家、治疗专家召开紧急会议,兵分两路对病人进行会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次日凌晨四时,上报两例非典疑似病人。4月25日,正式上报第一例SARS病例,市政府发出紧急通告后,河东大地,一场村自为战、巷自为战、楼自为战、校自为战、户自为战的人民战正式打响,至5月15日最后一例SARS病例上报,到6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山西旅游限制,480万人的运城市共印刷宣传资料500万份;触动医疗救治人员1768人,流调人员301人;12例非典病人治愈出院,26例疑似病人解除,905名密切接触者安全健康;出动医务人员19611人次,消毒车辆77万辆次,消毒公共面积1亿平方米,对177万人进行体温监测,各项防病投入2621万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是感人的。非典期间,陪伴在市卫生局长周迎的只有4箱方便面、20包榨菜,甚至连他父亲病重,也没能见上一面。市传染病医院院长蔡根牢,从全市第一例非典病人,到最后一例病人出院,每个病人他都零距离接触,他总是那句话,“这危险,这我熟悉,还是我来上”。主动请缨,走向抗击SARS第一线的杨金社,始终战斗在病区的陈振宏、潘新丽、毕少茹、谢周杰等25名勇士,当人民处在危难时刻,他们穿起一层层由帽子、口罩、隔离裤、防化服、眼罩、手套、脚套组成的厚皮囊,走向病区,直面生死。区防疫站党支部书记马祥,带领18人的流调小分队,有时为找到一个密切接触者,他们在城区、乡镇办进行地毯式排查;在解州铝厂宾馆、银海学校等重点隔离区,实行24小时监控。在他们的坚守下,全区的19名非典确诊和疑似病例以及414名密切接触者被成功隔离与救治。可谁又知道整整三个多月,马祥同志没有看望过他因脑溢血而生命垂危的父亲。副市长吴菊仙致医护人员的感谢信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我们都不是运城的匆匆过客,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我的希望都在运城。对运城,我们有无比的深情,有持久的责任,我爱运城,大家都爱运城。”
今年,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袭击后,借鉴非典抗击经验,区委、区政府于大年初二召开专题会,全区上下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们在全市率先确立党政主要负责人“双组长”领导机制,划分五大片区,四大班子领导包联,部门配合,属地管理;实行“五包一”包保制,卫计、行政两条线共同发力,严格日报告、零报告,严控第一传染源;区直单位486名科级干部,下沉协助8个办事处,对993个老旧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格进出口人员登记、体温监测、车辆消毒;发动组织3000余名党员干部和1500余名志愿者参加宣传和防控行动;8个监督检查组,全程参与,助力疫情防控取得实效。
有统筹调度全区各部门各行业的疫情防控指挥部,有淬火回炉、重新锻造的省第一医院盐湖分院医资保障,有装备精良、高效运转的卫生防疫队伍,有全区各行各业密切配合、村委社区守土负责的防控网络,盐湖人民前所未有的从容淡定、底气十足,坚守着零感染、零确诊的盐湖防线,坚持着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快着复工复产进度,推动着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
再大的风雪也无法阻挡春天的脚步,再大的难关也无法阻挡全区人民建设幸福盐湖的磅礴力量。这是陈列馆老照片记录的盐湖抗疫史,这是坚韧顽强的盐湖人民谱写的奋斗之歌,诉说着平凡人的伟大,传承着中华民族愈战愈勇、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