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囊记忆”活动现场。本报记者王瑞瑞摄
正是春华秋实,又见梦想绽放。
8月的古魏大地,绵延60公里的光伏板倚靠大山拥抱着太阳,静谧的永乐宫里元代壁画勾画出这块土地的厚重与沧桑,造型别致的芮城县体育馆内又回荡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背上行囊走四方,放下行囊思故乡……”
这里正以最隆重的礼遇进行着一场送别。
背上行囊 筑梦未来
8月28日,芮城县体育馆内,“不忘初心筑梦未来”“生态芮城为莘莘学子加油助力”等条幅激荡人心,穿着黄白蓝粉T恤的准大学生们正襟危坐,他们的眼神坚毅笃定。以“强国一代有我在”为主题的“行囊记忆”芮城县2020年大学新生欢送典礼正在举行。芮城籍大学新生,县四套班子领导以及教师代表、家长代表、“金凤还巢”履新干部等共1800余人参加。
一床被子、一本《古中国核心地——芮城》、一瓶纯中药消毒液和一个“画说芮城”笔记本静静地躺在拉杆箱中。“每年县里都会为离乡的学子们准备四样礼,以示尊贵,每一件礼品都饱含着家乡的深情。”芮城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刘海波介绍。
芮城中学学生焦紫童,作为今年1700余名芮城籍大学新生中的一员,从高一年级开始就参加“行囊记忆”活动,今年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行囊,看着行囊中的笔记本,她激动地说:“我会用这个笔记本去记录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遇到困难,看到它就会想到身后还有41万家乡父老的支持,就有了前行的动力。”
即将步入天津大学的芮城籍准大学生富星语表示,他要将《古中国核心地——芮城》一书带给大学同学,向他们宣传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来芮城旅游,了解芮城的风土人情。
2018年8月28日,“行囊记忆”活动首次举行。同年9月4日,芮城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确定每年8月28日为全县“行囊记忆”活动日。与此同时,县委宣传部牵头,设立“行囊记忆”工程组织机构。3年来,该县已为近5000名学子送上行囊。
“芮城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正处于建设‘两园四区’的攻坚期,希望学子们学成归来,为生态芮城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县委书记张建军在“行囊记忆”活动上寄语2020年大学新生。
如今,“行囊记忆”活动已成为全县关注、社会认可、广泛参与的文化品牌和民生工程,已成为宣传芮城、推介芮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写下初心 砥砺奋进
把优秀学生送出去,也要把高学历人才迎进来。如何送?如何迎?
2019年8月28日,在第二届“行囊记忆”活动开展之际,在县档案馆的提议下,该县设立了“初心档案”,即每名准大学生都要书写一份“情系故乡”书信,作为特殊档案寄存到档案馆里。这是一份感恩家人、感恩家乡的“初心档案”,也是他们的人生规划书、承诺书。两年来,芮城县档案馆已寄存大学生的“初心档案”3300余份。
如何让高学历回乡人才的个人成长和家乡发展同频共振?在“行囊记忆”活动感召下,今年3月,该县考录的35名高学历回乡人才也以“为拼搏的人生喝彩——写给十年后的自己”为题,写下在招录岗位上勇挑重担、奉献芮城的未来规划。
在今年的“行囊记忆”活动现场,10名准大学生代表该县的10个乡镇交上自己的“初心档案”,35名高学历回乡人才交上了自己的未来规划,县档案馆进行了隆重而庄严的接收、盖章、加封等档案接收仪式。
“十年说长很长、说短也短,但自己一分一秒都不能耽搁。在工作中,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尽可能成长为单位的全能型人才;在工作之余,希望自己能永葆朝气和活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毕业于重庆大学的杨敏杰,得益于今年3月县里组织的高学历回乡人才招聘,现就职于芮城县组织部,他在自己的“初心档案”里写下这样的话送给十年后的自己,希望自己不忘初心,为芮城发展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第一粒扣子,系好不偏向。”“初心档案”就像他们的第一粒扣子,既校正了准大学生们前行的方向,也是该县“凤还巢”计划的重要一环。
芮城县档案馆馆长吕赞芳表示:“‘初心档案’将见证大学生们回报家乡的实际行动,达到服务‘凤还巢’,助力‘凤还巢’的目的。‘初心档案’也为新录用的高学历回乡人才增添不安于现状、努力奋斗的动力。”
引凤还巢 释放动能
既送出去,又迎回来,是芮城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重要行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抓人才就是抓创新发展。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开通高学历人才绿色通道。为此,出台了《关于芮城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全力推进“凤还巢”计划做实、做深、做细。
今年疫情期间,该县依托人社系统现有的网上招聘平台,联合社会力量与新媒体合作,在“凤还巢”计划的大力实施下,35名高层次芮城籍人才进入该县党政机关团体工作。
高学历人才迎进来,还要稳得住,县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的高继风,是今年引进的高学历回乡人才中的一员,“我们在县里很受重视,县委书记专门召开座谈会,县委宣传部举办系列活动,不仅关心我们的工作,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好的政策和条件,我会一直留在芮城,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高嘉说:“在外求学时,家乡没有忘记我们,当地的芮城商会提供了很多实习的机会,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回报家乡的决心。我会牢记我的‘初心’,为芮城发展努力拼搏。”
“行囊记忆”是积淀,“初心档案”是规划,“凤还巢”是实践。
“我以青春名义庄严宣誓: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理想,胸怀祖国……为建设生态芮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准大学生们的铮铮誓言在蓝天下回响。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他们拖着拉杆箱向送别的人群挥手,踏上人生新的征程,他们将是芮城明天高质量发展的人才保障,也是芮城创新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