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9月28日电(记者 关俊龙 见习记者 杨晶 曹鹏飞 通讯员 席海强)法治是做好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为进一步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加快垣曲高质量转型发展,垣曲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强化法治引领和运用,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坚强审批服务保障。2020年垣曲县市场主体总量达12187户,比上年新增市场主体2386户, 同比增长24.34%。
建立完善法规政策,着力建立统一的制度支撑环境
将完善政策法规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基本前提。坚持以国家、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遵循,充分汲取相关专家、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台《垣曲县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垣曲县深化放管服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等法规规章、配套办法、规范性文件10余个,推动对不利于营商环境和公平竞争的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或废止,为优化法治环境奠定坚实的制度支撑。
强化学习宣传教育,着力建立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将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基础。一方面强化法治学习,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发挥“学习强国”“干部在线”“三晋先锋”等载体作用,全面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梳理有关行政审批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编制汇总283部行政审批《法律法规汇编》,保障审批人员人手一册,方便查阅和学习,不断增强审批队伍依法行政、依法审批能力。另一方面强化舆论宣传,开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教育。综合运用广播、电视、公众号、电子屏、抖音等各种载体,通过印发宣传册、制作宣传片、召开座谈会、专题讲座、专题宣传和“送法进企业、送法进园区”等活动,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在政府门户网站及时公布更新法律法规、解读政策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解读相关制度,保障群众及时、准确掌握新政策,了解新法规,形成浓厚的法制氛围,逐步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
强化法治方式运用,着力建立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机制
将构建法制落实机制作为构建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一是协调联动推进。垣曲县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每月安排、每季总结、半年专题汇报,围绕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政策措施,总结评估相关政策落实和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解决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制定、宣传培训、评估优化、督办反馈等方面突出问题,推动成员单位协同开展工作。二是强化决策执行。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议事决策、党组工作等制度,对党组建设、重大决策、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审批、资金支出等进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注重领导班子决策前学法、讨论中用法、决策意见合法,保证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实行《行政审批事项依法决策程序暂行规定》依法行政决策的机制。遵循“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的原则,严格按照审批权限分工负责。三是健全清单管理机制。为保证县乡两级权责清单符合实际、体现时效,及时出台《垣曲县县乡两级行政权责清单管理办法》。清单事项内容需要调整的,由县级职能部门或乡镇提出书面申请,由垣曲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立改废和各部门职能调整等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县乡权责清单,经垣曲县司法局合法性审查编办审核后按程序报政府常务会研究决定,通过后在垣曲县人民政府网站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四是落实法律顾问制度。聘请法律顾问,坚持以事前防范法律风险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法律补救为辅的原则,邀请法律顾问参与单位重大事项研究决策建议、行政审批联合会审、合同修订、合法性审查等各类活动,确保每项工作合法合规。
推进审批服务制度改革,着力规范业务审批行为优化准入环境
将深化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动力。一是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划转涉及19个部门238项审批事项及关联事项,开启“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二是优化审批环节,再造审批流程。严格依据各项法律法规及规定的要求,精简审批流程,压减申请材料,缩短办事时限,按时办结率达到100%,行政效能大幅提升。三是完善配套机制,推进审管联动。通过建立审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保障审批、监管工作的无缝衔接。四是创新审批方式,创优政务环境。开展“五减”,落实“四办”,推行“一窗受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告知承诺”“信易审批”“一件事一次办”,积极推行掌上办、网上办等便捷办事方式,积极推行“六个一”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服务新机制,建立审批廉政风险内控机制,实行批前联合勘验,手续一次告知,建立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围绕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电力、获得用水用气、登记财产、获得信贷、执行合同、政务服务、市场监管、包容普惠创新等10项重点指标,积极破解当前营商环境建设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五是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强化帮办代办,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倒逼服务质量提升,让群众在政务服务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积极推进共建共享,着力建立多方参与的监督评价环境
将接受社会监督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按照山西省政府营商环境评价工作部署,建立县乡营商环境评价工作联动机制,运用“互联网+监管”系统、“12345”热线、“双随机一公开”等平台,及时梳理总结群众企业投诉维权反映出的典型性、倾向性问题,推动建立法治化营商环境成效市场主体评价机制。多次开门纳谏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加强与企业沟通,改善服务模式。强化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曝光损害营商环境的不法行为等,不断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有效监督。推动形成部门负责、人大政协监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局面,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