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5月17日电(记者 关俊龙 见习记者 杨晶 通讯员 韩金荣)张丹,她是盐湖区疾控中心的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她的心灵与她的名字一样的美。刚过30岁生日的张丹,被评为2022年“运城市最美家庭”,她是一名大学生,也是疾控中心办公室的骨干,她办事干练,心底善良,心爱的女儿出生至今都是她公婆一手带大的。她与公婆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洗礼,这也是盐湖疾控人抗疫最美家庭的一个缩影。
单位的事情要紧,赶紧去吧,家里有我们呢
盐湖区疾控中心有一百五十余名职工,人员少、任务重,为了决胜新冠肺炎疫情,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总要求,办公室主任梁惠娟依据实情,全员实行精准动态排班,一人兼数职,一岗多能。张丹负责动态排班,每周从周一到周末对指挥中心、流调溯源、应急转运、集中隔离、核酸采样、方舱实验室、机场、高铁等交通卡口岗位排班,她因人因岗定位每个人的时间段,做到不冲突、不重叠,周五下班前雷打不动将排班表公布到业务管理群,确保抗疫工作高效快捷运行,各专班在第一时间集结赶赴应急处置现场。
张丹虽在办公室,可她又动态编进流调溯源、应急转运、核酸样本采集专班队伍中,哪里缺人就紧顶上去,不分昼夜和节假日,闻令而动,立即奔赴涉疫现场开展工作。她有一个可爱的年仅5岁的女儿,每当她接到任务穿上印有“盐湖疾控”鲜红透亮的流调服、拿着流调包匆匆出门时,女儿总是紧紧地抱着她的腿哭着喊着不让走。这时,她的公公、婆婆赶紧走过来拉开孙女对她说:“单位的事情要紧,赶紧去吧,家里有我们呢!”孩子有人照料,张丹也就放心地与同志们奔走在社区、乡村。
妈妈,你能早点回来吗?好想让妈妈陪陪我
张丹的公公、婆婆住在市区的另一个小区,与她相距5公里。公公患有心脏病搭了支架,婆婆患高血压病,老两口都不能过于劳累,平时需要静养,晚上还有早睡的习惯。如遇冬春两季交替,婆婆的血压还极不稳定。一天晚上凌晨两点十分左右,她接到单位紧急集结的通知,心急如焚,深更半夜打电话怕惊到他们,引发婆婆血压突升,她急忙穿好衣服将女儿锁在家里出了门。在路上她又想,万一女儿醒来不见妈妈,哭闹起来怎么办?她思来想去,事不宜迟,时间紧迫,最终拿起手机拨通了公公的电话。公公说:“你放心,我和你妈马上过去!”20分钟后,公公的电话回过来了,说孙女睡得正香甜,让她安心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两年来,不知有多少次她接到紧急任务半夜出门,就是在调休日,只要任务一来,她立马就走。一次公休,她和公公好不容易一起陪女儿在儿童游乐场玩得正高兴,突然接到紧急集结通知,她立即把孩子交给公公,顿时她看到女儿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憋着小嘴委屈地对她说:“妈妈,你能早点回来吗?妈妈,你晚上能回来陪我睡觉吗?好想让妈妈陪陪我……”听到女儿说出这话,她一把将孩子拥在怀里,一股苦涩涌上心头。但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命令,她没有选择,便再次将孩子递给公公,迅速转身赶往抗疫一线。
婆婆的生日,她提前筹划好了却又泡汤
2022年3月13日是婆婆的生日,张丹提前就开始筹划,丈夫在北京因新冠肺炎疫情不能回来,这个美好心愿就靠她了。婆婆生日当天,中午她又遇到流调任务回不去,只好推到晚上,谁料下午临下班前10分钟突然有了紧急任务,通知全员待命。她心里十分着急,怎么跟婆婆说呢,此时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回想起这么多年她把女儿交给了公婆,他们风里来、雨里去,包揽了一切家务。她有时凌晨三、四点回来,仅睡两个多小时又要上班,有时连续两三天都回不了家。她心里老是惦记着公婆,他们成为家里的总“后勤”,也成为了她抗疫的坚强后盾,她感知到伟大的母爱和拳拳的亲情在心中流淌,而自己对公婆的陪伴太少。但她还是把情况告诉了婆婆:“妈,实在抱歉,你和爸爸太辛苦了,谢谢您!”。当她听到电话那头婆婆哽咽的声音:“没事,孩子,放心吧,你要照顾好自己,别累坏了身子。现在有新冠肺炎疫情,大家都这样,我在家里简单做几个菜和你爸、孩子吃吃,你忙你的,啊,别担心家里。”
在张丹的心里,公婆犹如亲生父母;而在公婆的心里,儿媳更比亲生女儿还亲。正是因为有着这样在背后默默无私奉献的家庭支撑,才使我们疾控的流调溯源人员轻装上阵,消除了后顾之忧,及时地阻止了一轮又一轮的新冠肺炎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