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网山西1月2日电(通讯员 杨俊丽 梁晓临)在当今多元科学教育蓬勃发展之际,新绛中学独辟蹊径,以石雕艺术为突破口,精心构建起一座联通理论与实践、融合艺术与科学的教育桥梁,让古老的石雕艺术在校园中焕发出全新活力,极大地丰富了科学教育的内涵。
当学生踏入石雕工艺坊,一场奇妙的探秘之旅就此展开。从美术视角来看,在设计石雕图纸阶段,学生们依据石材天然的形状、独特的纹理以及丰富的色彩,巧妙运用构图法则、精确的比例计算和多样的造型技巧,凭借灵动的线条勾勒、精准的比例把控和细腻的纹理塑造,将人物的神韵、建筑的雄伟、山水的灵秀完美地呈现于石头之上,赋予了石材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而在化学选材领域,石材的成分与性质无疑成为了决定其用途、加工方式以及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以汉白玉为例,其主要成分碳酸钙赋予了它质地细腻、色泽洁白的特性,这使得汉白玉成为精雕细琢装饰作品的理想之选。然而,碳酸钙的化学性质也决定了它容易受到外界侵蚀,因此需要运用化学防护手段来确保其长久保存。与之不同的是,砂岩由于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硬度较高,这一特性使其更适合用于户外大型石雕的制作。在雕刻砂岩的过程中,从工具与石材的摩擦生热,到雕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无不涉及物理化学原理。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细致观察和深入探究,清晰地掌握了石材鉴别方法,深刻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石雕艺术中的关键作用,从而逐渐培养起对材料科学的敏锐感知和严谨的理性思维。
校内设立的石雕研习室,宛如一个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神奇舞台。室内配备了种类齐全的工具、丰富多样的石材标本以及先进的检测设备。在这里,学生们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在创作伊始,他们运用化学分析方法精准测定石材的硬度和吸水性等指标,进而选择最为合适的雕刻技法和工具,确保雕刻过程的顺利进行。当作品完成后,又依据化学原理对其进行表面处理和防护操作,有效提升作品的抗风化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最初的基础入门练习,到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具有创意和品质的石雕作品,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解,熟练掌握石雕技能,逐步培养起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不仅为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为自己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教育新世界的大门,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传承着石雕艺术与科学精神交织的独特魅力。